咨询电话
138-5363-1388联系人:范经理
手 机:13853631388
座 机:0536-6185882
Q Q:2791504040
网 址:www.mayalan8.com
地 址:山东省诸城市和平路8号
从本期的《今日聚焦》开始,我们将陆续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节目,展现40年来发展带来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活中的巨大变化。今天,我们第一步来讲述农村的变迁。
1978年12月,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,这次会议,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,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。这个划时代的会议所确立的改革精神,像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,淄博的改革也和全国另外的地方一样,首先从农村开始。
我现在是在临淄区敬仲镇的白兔丘村的村史馆里,这个村在改革开放之初,是全市最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村庄之一,在这个村史馆里,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痕迹。
村史馆的墙上悬挂着当年村庄样貌的老照片,虽然不多,但是能看出当年的模样。随着一年一年的时光流逝,村庄也在这些照片里,展示着它发生的变化。在村史馆的对面,还有一间展厅,展厅里摆放的就是当年分田到户时,曾经使用过的农具。
这位给记者介绍的老人叫杨荣华,当年他作为白兔丘生产队三队的副队长,亲身参与了最早的分田到户。
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村民 杨荣华:没那个胆量你不敢分(地)啊,分田到户当时那个政策,还模模糊糊不大允许。我们就壮着胆子开了队内会,就按照(各家各户)分下去了,就承包到户,一个人多少(田地)。
虽然冒着风险,然而收益也很大。就在分田的当年,粮食产量就已经翻番。接下来的变化,更加令人吃惊,从分田到户,到出现第一个万元户,白兔丘村只用了三年。如今,这个村庄已经以种植桂花闻名远近。不仅自身成为特色农业种植村,而且还带动周边15个村2000余人从事桂花行业,年可实现收入600多万元。
村民曹东山的桂花种植规模,在全村是数的着的,他的父亲,就是这一个村里最早开始种植桂花的人。在曹东山的大棚里,眼下就有40多个品种的桂花,并且从大到小规格齐全。
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村民 曹东山:我后面干着6个棚,这边占着俩。去年我连流苏带桂花卖了一万多株。
分田到户解决了温饱,特色种植鼓起了腰包,这在1978-1988的改革开放头10年,在全市农村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。同时,随着全市优势产业蓬勃发展,还有一些村庄,在用土地满足温饱之后,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开始了“奔小康”。
淄川区双杨镇的赵瓦村,过去是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”的地方,如今是全国文明村。走进村庄,不仅道路整洁、房屋有序、处处见绿,而且充满着人文气息。村庄面貌的改观,得益于赵瓦村位于工业产业带上,村集体与企业合作,从这一些企业的发展中,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。
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 村民 郭训富:我们村发生这些重大的变化,老百姓看在眼里、喜在心上。首先现在出门以后干干净净,不和原来一样出门两脚泥。
从土坯房、泥泞路,到如今村庄面貌的脱胎换骨,这可不是一日之功,在村史馆里,赵瓦村党委书记李久存为我们讲述了变化背后的故事。
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党委书记 李久存:每年每年干了什么,这是我们村的一个大事记,我们村由衰到盛,看这个图就全都知道了。我们现在看看,觉得很好了,但是我们是每年每年建设,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今天的。
旧貌换新颜的不只是村庄外貌,还有村风村俗。以“四德工程”为抓手,赵瓦村深入挖掘村内“爱诚仁孝”典型,宣传优秀家庭,评选道德模范,制定《村规民约》,开展志愿服务,定立《红白公事章程》。仓廪实而知礼节,40年来,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国家、省、市级文明村庄,其中省级文明村就有33个。
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,短短几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,成为了改革开放起点和基石。而逐步发展则要依靠农村自身产业的支撑。从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开始,农村发展自己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了支撑持续发展主流力量。
如今的岜山村是全国文明村,高楼耸立,绿树成荫。但是在40年前,这里不仅缺粮、缺钱,甚至缺水。1978年全村人均粮食不足300斤,人均收入不足33元。
穷则思变。1978年12月,岜山村孙启玉、孙丰文回乡创业,从打一口651.3米的深井开始。依靠这一股深井活水和6万元贷款,村里办起了第一个厂子。
岜山集团创始人 孙启玉:这个水呢,PH值适当,并且含碱度低,正适宜腈纶膨体纱的染整。我们博山染料化工厂,又有染料化工(产品)。淄博第一毛纺厂有腈纶膨体纱,羊毛衫厂又使用这个纱织羊毛衫,这样我们就搞起了染线厂。当时最后的名字叫博山区染织厂,这是我们第一个厂。
从那时起,这个村就走上了工业发展之路。在此之后的几年,博山染纺厂、淄博运动衣厂、淄博第四毛纺厂、淄博第五棉织厂、博山毛巾厂等一批村办企业迅速涌现,1989年实现全村工业产值过亿元。说起当年的场景,亲历者依然激动。
岜山集团原副总裁 吕瑞增:正好在当时抓住了机遇,咱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场是比较好的,乡镇企业别人上不去,谁跑在前头谁就上去了。那是1989年12月31日,工业总产值实现了10390万元,也就是一亿零三百九十万元。
自此之后,村民全部住进了水电暖齐备的楼房,山村旧貌一扫而光,取而代之的是洁净齐整的楼宇和繁荣开化的环境。
在这些亲历者正在编纂的村志上,记者看到岜山村工业经济逐步发展的脉络。一开始的只是抢占先机、扩大规模,但随市场日渐成熟,岜山村开始以 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的理念了推动产业转型,同时涉足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朝阳产业,为山村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。今天岜山村的企业包括了万杰纤维、万杰织造、万杰医院、万杰制药等等,集团旗下企业近80家,经济总量近百亿元。而这一切,都是改革的红利,也推动了山村面貌和村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。
岜山集团 总工程师 吕迎智:我们现在的工业水平和装备水平、人民的生活和现在整个生产环境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过去我们的工业起步是印染和纺织起家,现在我们在印染和纺织的基础上,然后又向化纤和长丝织造行业,在这方面也成为咱国家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尤其是我们的长丝织造,4000台织机是国家的最高水平。
40年沧海桑田,不论是从淄博改革开放起始之地的临淄白兔丘,还是全国文明村的淄川赵瓦、博山岜山,他们的变化,都是改革开放以来,淄博农村变化的缩影。40年的变迁,真正称的上是“换了人间”。农村从单一农产品种植,慢慢地发展成为以增收为核心,统筹考量生产、储运、销售的发展新模式,在这个进程中,通过增收增效,村民们的生产、生活方式都在加速转变。与此同时,环境短板的补齐、保障民生举措的落实,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已在眼前。
以40年为节点,农村的发展,已经迈上新的征程,虽然前路不会一帆风顺,但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,改革就是在发展中处理问题。